股市投资者必读的历史——南海泡沫!

背景

1689年至1714年间,英国政府因战争欠下了1000万英镑的债务,于是英国政府找南海公司,发行大量股票换取钞票,南海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劳推高了股价,投资者看到利润就纷纷抢购。

“南海泡沫”发生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长期的经济繁荣导致英国私人资本不断积累,社会储蓄不断膨胀,而相应的投资机会也越来越少,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急需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发行量很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公司于1711年成立。

南海公司成立之初,是为了支持恢复英国政府的信用(当时英国发行巨额国债,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认购了总价值近千万英镑的政府债券。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生产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永久退税政策,并赋予其在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当时大家都知道秘鲁和墨西哥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能把英国境内的加工厂开到海岸,就会有数以万计的“金砖银条”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将中标债券兑换成南海公司股票。同年年底,南美贸易壁垒的消除,加上民众对股价上涨的预期,推动了债券兑换成股票的风潮,进而导致股价上涨。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受所有国家债务。作为交易条件,政府要逐年偿还公司债务,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公司新股(第一年只需支付价格的10%)。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跃升至160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这项法案时,股价升至390英镑。

图片[1]-股市投资者必读的历史——南海泡沫!-安稳项目网-网上创业赚钱首码项目发布推广平台-首码网

投资者蜂拥而至,包括半数以上的参议员和众议员,就连国王也抵挡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热情高涨,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价一路飙升,从1月份的每股128英镑涨至7月份的每股1000多英镑,6个月内涨幅高达700%。

在南海公司股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英国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炒作的对象。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包括军人、家庭主妇,甚至连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漩涡。人们彻底失去了理智,根本不关心这些公司的业务范围、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只相信推销员说的他们公司如何能赚取巨额利润的话。人们生怕错过发财的机会。一时间,股价一路飙升,平均涨幅超过5倍。大科学家牛顿事后不得不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但很难预测到人们竟然如此疯狂。”

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扩张,英国议会通过了《泡沫法案》。此后,许多公司相继解散,民众开始觉醒。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延伸到南海公司。从7月开始,外国投资者首先抛售南海股票,国内投资者也纷纷效仿。南海股价很快暴跌,9月跌至每股175英镑,12月跌至124英镑。“南海泡沫”由此破灭。

1720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资产进行清理,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高价购买南海股票的投资者损失惨重,不少富豪、商人损失惨重,有的甚至变得身无分文。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新兴的股份制公司心存恐惧,对股票交易心存疑虑。英国股市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阴影。“南海泡沫”告诉人们,金融市场是一个不平衡的市场,只要有足够的钱,任何资产都可以被炒到天价,导致泡沫迅速扩大。正如凯恩斯所说,股市是一场选美比赛,人们根据别人的判断来评判参赛女孩。毫无疑问,此时政府的监管是必不可少的!

原因

图片[2]-股市投资者必读的历史——南海泡沫!-安稳项目网-网上创业赚钱首码项目发布推广平台-首码网

1720年《泡沫法案》的通过,结束了南海泡沫事件。英国为何在股份公司的发展上迷失了方向?

原因之一:南海公司信息披露不真实。

作为公众公司,股份公司的信息披露是与公众沟通的最基本形式,股价的形成以真实信息为基础,如果股份公司披露的信息虚假,刻意夸大公司业绩或经营状况,就会造成投资者盲目投资,股价出现异常波动,无法真实反映公司盈利状况。“南海泡沫事件”就是南海公司为了赚钱,刻意编造公司虚假信息,为投资者描绘了一幅通往“黄金殿堂”的黄金图景。其实,这幅承载着投资者狂热希望的致富图景,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虚幻,最终只能因为公司经营真相被揭穿而成为一场梦。

原因二:英国政府态度不理性。

虽然证券市场本身对股价的形成有一定的调控能力,但政府的监管仍然不可或缺。英国政府对南海泡沫事件的态度并不理性,从事件前的“过度纵容”到事件后的“严格控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前,英国政府对南海公司过分纵容,为南海公司日后高价发行股票、赚钱创造了“名声”,也给社会大众投资者留下了南海公司是政府“宠儿”的印象。然而,英国政府并没有履行这样的监管职责,而是任由南海公司向外界吹嘘,吊足了投资者的胃口。而且,当南海公司以300%甚至400%的溢价发行股票时,英国政府并没有根据南海公司的实际盈利情况及时制止。 相反,令人震惊的是,国会议员乃至国王都争相购买南海股份。结果,当南海公司的股价在短短十个月内从100多英镑飙升至1000英镑,然后又暴跌至100多英镑时,英国政府束手无策,不得不通过《泡沫法案》对这家股份公司进行强制打压。

图片[3]-股市投资者必读的历史——南海泡沫!-安稳项目网-网上创业赚钱首码项目发布推广平台-首码网

南海泡沫事件后,英国政府通过了《泡沫法案》,该法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泡沫的再度兴起,但却禁止了股份公司,严重抑制了股份公司的发展。《泡沫法案》规定,任何未经合法授权而设立的公司和任何未经授权而发行股票的行为都是非法的,股份公司一般不具有法人资格;非法证券交易将受到严厉处罚,以保护股东和社会利益。但实际上通过的法案却故意让采用法人形式变得困难,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该法案一直持续到1825年。一百年间,民众对股份公司心存畏惧,避而远之,从中可见《泡沫法案》对英国股份公司发展的负面影响。

原因三:公众对股票投资的极端非理性。

在巨额财富的憧憬中,公众的理性防线彻底崩溃,彻底让股票公司发布的消息牵着走,迷失了方向。当公众不再考察股票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再辨别股票公司的经营范围,只为股价一时的上涨而买入股票时,他们的投资行为就演变成了投机行为。不管股价有多高,不管是否已经偏离了公司的基本价值,只要相信它会继续上涨黑料网独家爆料免费吃瓜,公众就会不顾一切地买入。在这种疯狂的赚钱欲望的支配下,公众已经谈不上对股市基本行情的了解,也已经无法客观地预期投资的后果。他们的行为只会让股价越来越高,泡沫越来越大。等待他们的只能是花花绿绿、不理性的泡沫的破灭。

在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泡沫事件中,南海公司、英国政府、民众都是损失惨重的受害者,但同时也是让泡沫越滚越大的主体,难逃其咎。无论谁才是“南海泡沫”的“真凶”,英国股份公司的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这段“迷失的历史”更是公司历史上的遗憾。

相关事件

1720年5月,英国股市南海狂潮期间,物理学家牛顿也买入了南海公司的股票,他在前期上涨时及时卖出,获利5000英镑,后来又买入,最后亏损2万英镑。牛顿叹息道:“我能计算天体的运动,却计算不出人的疯狂。”后来的泡沫经济的起源就源于此。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免输入评论
夸夸
还有吗!没看够!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