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廊亭》电影版口碑堪忧,这部大IP改编为何没能收获本土热度?

图片[1]-《回廊亭》电影版口碑堪忧,这部大IP改编为何没能收获本土热度?-安稳项目网-网上创业赚钱首码项目发布推广平台-首码网

“东野圭吾”已经成为内地影视改编市场上一个令网友褒贬不一的名字。

改编自东野圭吾小说、由任素汐、刘敏涛、胡可等实力演员主演的电影《回廊亭》上映六天票房已近亿元,对于三月的淡季来说,这样的成绩还算不错。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的口碑有所落后,影片的豆瓣评分从5.8分跌落至5.6分。随着网友“逻辑漏洞多”、“故弄玄虚”等评论的发酵,即便东野圭吾再强的市场号召力也难以成功变现。

这并非东野圭吾IP在中国影视市场第一次反响冷淡。自2017年《嫌疑人X的献身》上映以来,近6年内至少有20部东野圭吾小说IP被内地影视开发商买下,目前已完成的有《悲伤的便利店》《十日游戏》等电影和网剧,《悖论13》《流浪之刃》《绑架游戏》等也正在改编中。不过,网剧版《回廊亭》仅获得4.1分。此前,《嫌疑人X的献身》《悲伤的便利店》等电影也败在日韩市场的同名小说改编上。随着东野圭吾作品的本土化改编再次陷入口碑困境,对其IP开发的质疑声也日渐高涨。 东野圭吾小说在中国的本土化改编有何难处?出路又在哪里?

无论改编与否,逻辑自洽是悬疑片的底线

电影《回廊亭》改编自东野圭吾小说《长廊》,由赖木宽执导。故事以律师周扬的视角展开。城中富豪高进因病去世,留下了巨额遗产。女律师带着高进的遗嘱来到高家居住的回廊亭,还带来了一本神秘的日记和一封直指一年前回廊亭9号房大火真相的信件。家族中各怀心思的人纷纷出现。就在遗嘱宣读前,回廊亭再次发生一起凶杀案。一群人在闭门环境下上演了一场为爱复仇的欲望。

有人把《回廊亭》影视剧的失败归咎于原著《长廊亭》(又名《回廊亭杀人事件》)的“先天不足”。这种说法有一定依据。一方面,作为畅销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作品产量很高,但他的作品并非都是代表作。《长廊》写于1991年,相比其后期代表作《放学后》《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等,《长廊》在人性思考、社会深度、悬念结构等方面略显稚嫩。另一方面,相比天衣无缝的正统推理,东野圭吾的很多作品凸显出更浓厚的社会推理色彩,他的写作更注重犯罪根源,而非案件的布局。 经过国内影视改编,作为悬疑类的作品,观众必然对故事的逻辑性有更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编剧必须以缜密的思维来完成故事的逻辑链条。

关于戏剧,契诃夫有一个流传千古的经典观点:如果第一幕出现了枪,那么第三幕就必须开枪。这意味着,戏剧中所有的细节都必须发挥作用,才能展现戏剧性。电影《回廊亭》中,程轩的丝巾、高山在池边摔倒的场景、高志喝酒时酒杯的特写镜头等等,电影给了太多开不了火的“枪”。同时,从推动主线剧情的管家谋杀高进私生子的动机,到当地警察到访时与高家合作搬尸体的律师的奇怪行为,剧情中充满了无法自圆其说的逻辑陷阱。 当一部悬疑片既不能通过严谨的编剧思维实现逻辑的自洽,又不能提供刑侦推理的头脑风暴快感时,无论原著有多优秀,改编也只能在低空奔跑。

更为遗憾的是,影片失去了最具有视觉吸引力、能够弥补原著悬念不足的“空间叙事”。在日本作家的原著中,回廊亭这种结构特殊的房屋,在叙事中具有较高的介入度,建筑本身是揭开悬念的关键要素。然而,本应用视听语言充分发挥空间的影片却抛弃了建筑,失去了视觉叙事的重要支柱。

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合理适配是塑造真实性和呈现共情的起点。

图片[2]-《回廊亭》电影版口碑堪忧,这部大IP改编为何没能收获本土热度?-安稳项目网-网上创业赚钱首码项目发布推广平台-首码网

有意思的是,除了《回廊亭》两版(电影、网剧)外,2019年首播、与两部影视作品同源的舞台剧《回廊亭杀人事件》在中国大陆市场也获得了相对较好的口碑。在一些剧评人看来,舞台剧主创们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将重心放在“人与人之间的谜团”而非“谁是真凶”的推理上。如此一来,原著中浓重的日式风格、有着浓厚日本社会背景的财团设定,在戏剧的重量感中,全部被转移到人物内心的戏剧力量上。在爱情中受困受骗的少女、在欲望与偏执中逐渐扭曲的人性,这些深藏在情感深处的痛苦挣扎,不仅弥补了悬念的薄弱,也跨越了文化壁垒,触动了不少中国观众。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吕鹏指出,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是东野圭吾乃至日本IP登陆中国面临的最大改编难点。“东野圭吾热衷于塑造极端人性,呈现极端的伦理困境,表达极端的爱恨情仇。伴随这种极端的,可能是伦理道德的突破,人性恶的张扬,牺牲情感的暧昧。这些特点根植于日本社会的土壤,时常揭露人性的恶和社会的不公。这些与中国主流价值观相冲突,本土化改编并不容易。”比如《长廊》中豪门世家的纷争、私生子的猜疑、隐秘的畸恋,都有一定的日本社会背景,这在当今中国社会并不常见; 此前,《嫌疑人X的献身》原著中展现的武士精神、牺牲情感也令中国观众缺乏共鸣。

《回廊亭》影版口碑崩塌,在于创作者未能攻克东野圭吾作品本土化的两大难关,无法用中国价值观和情感为女主角构建令人信服的动机共鸣,也无法填补虚构社会背景中的逻辑漏洞。不过,学者提醒,成功的影视改编从来都不是复制、转移文本,而是用视听在合适的文化土壤中滋养故事421事件吃瓜全套,用影像的特性剪裁叙事,从而取其精华,避其糟粕。

继《回廊亭》之后,张哲导演的《绑架游戏》、陈卓导演的《流浪之刃》、贾樟柯监制的《悖论13》等多部改编自东野圭吾IP的作品,也即将陆续与国内观众见面。是不是到了“揭秘”东野圭吾的时候了?现在下结论恐怕还为时过早。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国内悬疑创作水平和观众审美趣味的不断提升,唯IP论的热度已经逐渐消退。或许还有观众为“东野圭吾”四个字买单,但更多人认证的好剧好电影应该能够提供:闭合的逻辑链、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能直抵众生心灵最深处的情感,进而在层层人心的悬疑和一波三折中射出人性正气的光芒。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免输入评论
夸夸
还有吗!没看够!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